0%

NLP|深入探究Transformer模型

目前为止,已经学了很多东西,但是没有输出,总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。这片博客将回顾经典的Transformer模型。Transformer模型是Google在2017年所提出的模型。该模型抛弃了传统的RNN与CNN,全部采用Attention机制,结果证明其在当时取得了SOTA的效果,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Transformer也是后来大火的BERT中的核心组成部分,所以Transformer模型的提出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工作。本文将首先介绍Transformer提出的背景,紧接着详细讲解其内部架构,最后对Transformer做一个小小的总结。

Transformer模型提出的原因

在基于RNN的seq2seq+attention模型中,由于attention机制的加入,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损失与句子长距离依赖问题,但是它存在与普通RNN同样的问题。其t时刻的hidden state依赖于t-1时刻的hidden state与t时刻的输入,只有t-1时刻的hidden state计算完成后,才能够去计算t时刻的hidden state。这样固定的顺序计算在训练时会非常缓慢,无法并行计算,计算效率低下;此外,当训练集非常大的时候,网络的计算量也会变得非常庞大。

后来,基于CNN的seq2seq+attention模型被提出,它具有基于RNN的seq2seq+attention模型的捕捉长距离依赖的能力,并且可以并行化实现,但是缺点是:输入序列与输出序列越长,计算量越大。

所以,Transformer模型的提出主要是想在不损害性能的情况下,减少计算量并提高并行效率。

Transformer模型分析

Transformer模型概览

首先,没错,Transformer模型还是encoder-decoder架构,输入序列$(x_1,x_2,x_3,…,x_{T_X})$经过encoder,输出$(h_1,h_2,h_3,…,h_{T_X})$作为decoder的输入,最后经过decoder得到最终的输出序列$(y_1,y_2,y_3,..,y_{T_Y})$。

那么再具体一点,在Transformer中,Encoder部分由多个encoder堆叠组成,Decoder部分也是由多个decoder堆叠而成。需要注意的是:Encoder部分的输出会与Decoder部分的每一个decoder相结合,这是不同的地方。

宏观上的结构我们知道了,最后来看每一个encoder与decoder的内部结构。

encoder层:每一个encoder层由两个子层构成。

第一个子层(multi-head attention layer):其输入是前一个encoder层的输出,输入首先进入multi-head attention机制,再接一个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;

第二个子层(FFN layer):其输入是第一个子层的输出,将第一个子层的输出输入到一个全连接的前馈神经网络,再接一个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,最后作为该encoder层的输出。

decoder层:每一个decoder层由三个子层构成。

第一个子层(masked multi-head attention layer):其输入是前一个decoder层的输出,输入进入Masked multi-head attention机制,再接一个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;

第二个子层(encoder-decoder attention layer):其输入有两个:Encoder的输出与第一个子层的输出,经过multi-head attention机制,再接一个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;

第三个子层(FFN layer):其输入是第二个子层的输出,将第二个子层的输出输入到一个全连接的前馈神经网络,再接一个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,之后需要再接一个线性转换层,最后通过softmax,得到该decoder层输出的单词。

这里需要明确的是:在decoder部分,并不是最后一次性把所有的序列全部decode出来,而是像RNN一样,一次只decode一个单词,因为下一个decoder层还需要用到前一个的输出作为输入。

下面将一一讲解每一个部分。

核心—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与Multi-Head Attention

在这里,首先要理解,传统的attention机制的本质其实可以理解为:输入序列中的元素可以想象为对,那么给定target中某个要预测的元素Q,通过计算Q与每个key的相关性,得到每一个key对应value的权重系数(attention weights),再对value进行加和平均,就是最终的attention值(context vector)。在NLP中,key和value常常看做一个值(hidden state)。参看:attention机制本质

直接放公式:

  1. 首先理解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中的Q、K、V是怎么得来的。比如给出输入序列的word embedding$x=\{x_1,x_2\}$,通过线性变换,得到Q、K、V。公式表达如下:

其中参数$W^Q,W^K,W^V$通过网络的训练得出。以下图为例:

输入:两个单词,Thinking, Machines. 通过嵌入变换会$x_1,x_2$两个向量[1 x 4]。分别与 $W^Q,W^K,W^V$ 三个矩阵[4x3]做点乘得到,${q_1,q_2},{k_1,k_2},{v_2,v_2} $6个向量[1x3]。

  1. 接着,计算self-attention的分数值。该分数表示当我们在encode一个词的时候,对句子其他词的关注程度。我们通过Q与K做点乘得到分数值。以下图为例:

我们需要计算其他词相对于thinking这个词的分数。首先是thinking自己: $q_1·k_1$;machines相对于thinking的分数:$q_1·k_2$。

  1. 对score进行缩放,即规范化,并对score使用softmax,得到分布。以下图为例:

score之所以需要进行缩放是因为:要使梯度更加稳定。因为当$d_k$非常大的时候,点乘结果会非常大,如果不做缩放,那么经过sofmax归一化之后,二者差距会非常大,从而使得在反向传播的时候,梯度会非常小,难以训练。譬如:如果不进行缩放,经过softmax的结果是:0.99999…,0.0000000…,这显然不利于之后的计算。

  1. 将归一化的score与v相乘,得到attention值,并对加权向量值求和, 这将在此位置(对于第一个单词thinking)产生self-attention层的输出。以下图为例:

最终的输出:$z_1=0.88v_1+0.12v_2$.

上述是计算的一个单词的attention值,在实际操作中,往往以矩阵形式操作。如下:

输入是一个[2x4]的矩阵(单词嵌入),每个运算是[4x3]的矩阵,求得Q,K,V。

Q对K转制做点乘,除以dk的平方根。做一个softmax得到合为1的比例,对V做点乘得到输出Z。那么这个Z就是self-attention的输出,Z的第一行就是thinking的self-attention值,第二行就是machines的self-attention值。

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大致就讲完了,那么对于Multi-Head Attention,其实就很简单了,就是将上述过程重复H次,然后再concat,最后输出。主要是为了能够并行运算,加快计算效率,看图👇。

在Multi-Head attention中,我们为每个head维护单独的Q / K / V权重矩阵,从而导致不同的Q / K / V矩阵。 在transformer原文中,使用了8个head,所以最后会得到8个矩阵。

得到8个矩阵之后,再concat变成一个矩阵,与$W^O$做点乘后,输入到FFN中。

Multi-Head Attention部分就讲完了。然而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关注。我们再回顾一下self-attention的计算公式:

Q、K、V是由输入与W相乘得到的,输入的维度为:(m,512),m是一个句子的单词数,512是word embedding的维度,那么Q、K、V的维度是:(m,64),那么$QK^T$的维度是:(m,m)。也就是一个attention map,比如说输入是一句话 “i have a dream” 总共4个单词, 这里就会形成一张4x4的注意力机制的图,每一个格子就对应一个权重,如下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在encoder中,叫做self-attention,在decoder中,叫做masked self-attention。所谓的mask,意思就是不给模型看到未来的信息。

就比如说,i作为第一个单词,只能有和i自己的attention。have作为第二个单词,有和i, have 两个attention。 a 作为第三个单词,有和i,have,a 前面三个单词的attention。到了最后一个单词dream的时候,才有对整个句子4个单词的attention。

这是做完softmax之后的结果。

对与self-attention来说,就会出现一个问题,如果输入的句子特别长,那就为形成一个 NxN的attention map,这就会导致内存爆炸…所以要么减少batch size多gpu训练,要么剪断输入的长度,还有一个方法是用conv对K,V做卷积减少长度。

对K,V做卷积和stride(stride的话(n,1)是对seq_len单边进行跳跃),会减少seq_len的长度而不会减少hid_dim的长度。所以最后的结果Z还是和原先一样(因为Q没有改变)。mask的话比较麻烦了,作者用的是local attention。

Encoder和Decoder部分的区别如下:
1、 Encoder部分的self-attention计算的是两两单词之间attention。然后decoder部分计算的就是当前的单词和它前面单词的attention了。
2、 Decoder部分多了一层,Encoder-Decoder的attention,就是将decoder的self attention部分和Encoder部分output进行attention。然后再去Feed Forward。

Positional Encoding

在transformer中,由于舍弃了CNN与RNN,那么就单词的位置信息就没有被考虑到,这是不合理的。因此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transformer中在encoder与decoder的输入中,添加了positional encoding。维度和embedding的维度一样,这个向量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方法来让模型学习到这个值,这个向量能决定当前词的位置,或者说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词之间的距离。这个位置向量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种,论文中的计算方法如下:

其中pos是指当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,i是指向量中每个值的index,可以看出,在偶数位置,使用正弦编码,在奇数位置,使用余弦编码

最后把这个Positional Encoding与embedding的值相加,作为输入送到下一层。

Layer Normalization

在transformer中,每一个子层(self-attetion,ffnn)之后都会接一个残缺模块,并且有一个Layer normalization。

残差连接很简单,在这里,主要讲解一下Layer normalization。其实所有的normalization都是为了解决covariate shfit问题。就是如果在训练集上已经建立好了x到y的映射,那么如果test set的分布与training set的分布不一样,那么模型效果不会很好。比较著名的就是Batch normalization。通过将输入数据转化为固定均值与方差的数据,从而能够加速训练。而Layer Normalization与BN最大的不同在于,LN是固定住每一层的均值和方差,从而降低covariate shift带来的影响。参看链接:Layer Normalization

Position-wise Feed-Forward Networks

在multi-head attention后,会接一个FFN层,计算公式如下:

MASK

mask 表示掩码,它对某些值进行掩盖,使其在参数更新时不产生效果。Transformer 模型里面涉及两种 mask,分别是 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。其中,padding mask 在所有的 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 里面都需要用到,而 sequence mask 只有在 decoder 的 self-attention 里面用到。

Padding Mask

什么是 padding mask 呢?因为每个批次输入序列长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,我们要对输入序列进行对齐。具体来说,就是给在较短的序列后面填充 0。但是如果输入的序列太长,则是截取左边的内容,把多余的直接舍弃。因为这些填充的位置,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,所以我们的attention机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位置上,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处理。

具体的做法是,把这些位置的值加上一个非常大的负数(负无穷),这样的话,经过 softmax,这些位置的概率就会接近0!

而我们的 padding mask 实际上是一个张量,每个值都是一个Boolean,值为 false 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进行处理的地方。

Sequence mask

文章前面也提到,sequence mask 是为了使得 decoder 不能看见未来的信息。也就是对于一个序列,在 time_step 为 t 的时刻,我们的解码输出应该只能依赖于 t 时刻之前的输出,而不能依赖 t 之后的输出。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,把 t 之后的信息给隐藏起来。

那么具体怎么做呢?也很简单:产生一个上三角矩阵,上三角的值全为0。把这个矩阵作用在每一个序列上,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。

对于 decoder 的 self-attention,里面使用到的 scaled dot-product attention,同时需要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 作为 attn_mask,具体实现就是两个mask相加作为attn_mask。
其他情况,attn_mask 一律等于 padding mask。

重要的细节

  1. Mask是怎么工作的?是否只有在decoder的时候,才会用到mask?如果不是,请详细描述encoder与decoder的mask的工作状况。

答:其实如果看源码的话,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明了(padding mask 与sentence mask)。这里先不写,放一个连接:Mask

  1. 最后一层的encoder输出了什么?是输出了Z还是输出了K与V?如果是输出了K与V,那么与前面的encoder层的计算是否有区别?

答:答案是输出K、V到每个decoder层,而且K与V是同一个矩阵,还记得我说的attention本质吗?具体过程,还是看源码,先不写了,码字太难受了。

  1. 在训练过程中,是teacher forcing还是free run?

答:论文说的是free run,但是实际操作还是会有teacher forcing。一般会设置一个teacher_forcing_prob,不会一直都是teacher forcing,这样效果会好些。

  1. 什么是BPE?在transformer中起到了什么作用?

答:之后再写吧,这是一种编码方式,特简单,但是很多地方都会用到,之后应该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~

  1. 为什么要使用multi-head self-attention?

答:其实这个原文里也没有讲的特别清楚,个人理解是:multi-head就像是cnn中的多个filter,不同的head可以关注句子中不同位置的信息(位置信息、句法信息、罕见字信息等等),可以更加综合地利用各方面的信息,提取出更加丰富的特征。

  1. transformer的优点和缺点?

答:优点:相比rnn来说,能够并行计算;相比cnn来说,不需要叠加非常多的层来扩大感受野。

​ 缺点:因为抛弃了rnn,所以失去了句子之间的位置信息,虽然加了positional encoding,但是仍然无法做到像rnn那样,完全地考虑单词之间的位置关系。此外,transformer的空间复杂度非常大,如果句子长度为$L$,那么每一个head都需要存储$L^2$的score,当$L$非常大的时候,那么就会出现OOM的情况,那么,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讲句子非常多个句子,但是一旦分割句子,那么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就没有了,那么模型结果也会受影响。

  1. 为什么要使用label-smoothing?

答:transformer细节

我的这片博文只是详细地剖析transformer的原理,但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(譬如上述两个问题),原论文其中讲的并不清楚🤷‍♂️。anyway,需要看源码,然后自己亲自调试才能真正地看懂,所以,RTFSC,源码链接:pytorch-transformertensorflow-transformer

参考文献

  1. 《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》
  2. https://jalammar.github.io/illustrated-transformer/
  3.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9034683
  4.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0821628
Would you like to buy me a cup of coffee☕️~